婴儿尿频尿急儿童泌尿系感染诊疗5大

 

泌尿系感染又称尿路感染,简称“尿感”,是由于细菌侵入尿路而引起的。事实上,尿感是小儿常见病,孩子发生泌尿道感染的机率不低。据调查,本病占小儿泌尿系统疾病的8.5%,居第四位。本病可发生于小儿任何年龄,2岁以下的婴幼儿发病率尤高。女孩发病为男孩的3-4倍,唯有婴儿期男孩发病较女孩多。

婴儿为啥易“尿感”

这主要是婴儿的生理解剖因素和环境因素所决定的。婴幼儿的尿路容易发生逆行感染,由于经常使用尿布或穿开裆裤,尿道口常受粪便和其它不洁物的污染,大肠杆菌、变形杆菌、副大肠杆菌、克雷白杆菌、粪链球菌及金葡萄菌等多种病菌就堆积在尿道口周围,寻找可乘之机;婴儿,特别是女孩尿道短,括约肌功能差,细菌容易沿着尿道上行至膀胱;另外婴幼儿输尿管末段在膀胱肌层走行的较短,膀胱膨胀时不能将其压紧关闭,膀胱憋尿时易经输尿管逆行而上造成肾盂感染;再加上婴幼儿自身免疫力不健全,防御能力差,不仅易引起上行感染,还可能由于患上呼吸道感染、肺炎、菌血症等而导致下行感染尿道。所以越小的婴儿,发病率越高。

一、儿童泌尿系感染临床表现

泌尿系感染在不同年龄段表现不同,甚至有较大差异。3月龄以下婴幼儿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可以有发热、呕吐、拒奶、哭闹、发育落后、黄疸、血尿或脓尿等。3月龄以上的儿童可以表现为发热、纳差、腹痛、呕吐、腰酸、尿频、排尿哭闹、血尿、脓血尿、尿液浑浊等。需要指出的是,在新生儿期,男婴的泌尿系感染发病率较女婴高,而在儿童期则女童较男童高。男童伴有包茎,女童伴有外阴炎的泌尿系感染发病率较正常儿童明显增高。

二、儿童泌尿系感染诊断

1、尿液分析:清洁中段尿离心沉渣中白细胞≥5个/HPF即可怀疑泌尿系感染。血尿也很常见,肾盂肾炎还可出现中等蛋白尿、白细胞管型尿及晨尿的比重和渗透压减低。试纸条尿亚硝酸盐试验和尿白细胞酯酶检测也具有较高的特异度,但灵敏度较低。

2、尿培养细菌学检查:尿细菌培养及菌落计数是诊断泌尿系感染的主要依据,而尿液培养结果的诊断意义与恰当的尿液标本收集方法有关。通常清洁中段尿细菌培养菌落数>10^5/ml可确诊,10^4~10^5/ml可疑,<10^4/ml考虑污染。对于高度怀疑泌尿系感染的患儿若尿细菌培养阴性,应做L-型细菌和厌氧菌培养。

3、影像学检查:可以发现是否存在泌尿系畸形,通常泌尿系畸形及存在尿液反流的患儿泌尿系感染的发病率较高。同时可以发现是否存在长期泌尿系炎症导致的肾脏瘢痕形成。

4、如果患儿有明确的尿液检查异常,泌尿系感染的诊断即可初步建立,再进一步取得尿液细菌学培养结果的同时就可以开始治疗。

三、儿童上/下泌尿系感染鉴别

上泌尿系感染又称急性肾盂肾炎,主要导致菌尿伴有发热、腰酸、激惹等不适。下泌尿系感染或称膀胱炎有菌尿,但无全身症状和体征。C反应蛋白在临床上无鉴别作用。

四、一旦明确诊断就应住院彻底治疗,不留后遗症。

急性感染时应卧床休息,多饮水,勤排尿,缩短细菌在膀胱内的停留时间。女孩应注意外阴部清洁。

抗菌治疗:急性尿路感染选择的药物应为在尿中浓度高,对细菌敏感,对肾脏无害的药物。家长不宜给婴儿胡乱用药,如磺胺药易在尿中析出结晶,引起血尿和肾损害;新霉素、链霉素、卡那霉素、先锋毒素等有致聋和肾损害副作用,婴儿不宜;青毒素类药物小心过敏;总之,医院小儿科医生严格掌握,决不可听信江湖医生随便指挥,滥用抗生素。急性尿路感染经合理抗菌治疗,多能迅速恢复,但半数病人可有复发或再感染,慢性病例仅1/4可完全治愈。

做好预防:要认真做好婴幼儿外阴部护理,每次大便后应清洁臀部,尿布要常清洗,最好不穿开裆裤,勤换内裤。多饮水,少喝糖水,多喝含碱性的饮料,可碱化小便,以减轻尿路刺激症状。男孩包皮过长者应注意清洗,尽量避免使用尿路器械,必要时应严格无菌操作。

矫治畸形:如发现尿路结构异常,医生会给予适当的矫治,如男孩包茎应做手术,家长不应拒绝。因为畸形不除,有时感染难以控制和根除。

免责声明

(部分文章来源于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内容仅供读者参考,不确保文章的准确性,如有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wdh-820.com/bjzl/1538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