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乡村夜校激起的蝴蝶效应金台资讯

  辽宁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rczy/161215/5117727.html

久场村食用菌生产大棚鸟瞰。

久场村村民郝青写下了自己的心声。

高寨,地如其名。

村落挤在高高的山上,封闭而孤单。这个开阳县最偏远的乡,8个行政村中,6个是国家级贫困村,2个是省级贫困村。

大山,千年横亘。贫困,枷锁难去。

时间来到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山还是那座山,乡却已不是那个乡。兜兜转转的盘山路旁,陡生出一排排大棚;祖祖辈辈种了几十年乃至上百年的主粮,换做金丝皇菊、辣椒、葡萄、八月瓜、艾草等琳琅满目的“姹紫嫣红”。

是谁,点燃了火种?是谁,让“那只蝴蝶”扇动了翅膀?

年11月17日,原本穷中之穷、困中之困的高寨乡久场村里,一堂主题为“食用菌种植”的培训课正在乡村夜校里进行。台上,是农技专家特意放慢语速的悉心教授,台下,是一双双如饥似渴、闪亮着求知光亮的眼睛。

故事,正好从这里说起。

志气之变:

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

下午2点,久场村杨家寨组村民李群,从食用菌种植基地请假赶回家中,带上笔和小本,便匆匆赶往位于村委会的青年志愿者脱贫攻坚夜校。

尽管距离开课还有段时间,但生怕错过的李群一路上不停小跑,第一个赶到夜校,静静等待开课。

这是贵阳目前唯一的省级示范夜校,课程内容设置灵活,“有讲优惠政策的,有讲种养殖技术的,还有文明宣传的。”李群说,开课时间也“随行就市”,“农忙时就晚上开,平时有需要就加开,你像这个食用菌种植,现在正是关键时候,我们白天也上课。”

回想起三年前的首次夜校课,李群记忆犹新。

那是夜校正式开课的前一天。村干部挨家挨户走访,动员大家上夜课,但是响应的村民并不多。李群笑道,不说别个,那时他自己思想上也有点“懒”。“过久了在田土上靠天吃饭的日子,有农活就忙起,没农活就在家休息,一年到头够吃就行,祖祖辈辈都是这么过来的,富不起来,自己能有什么办法?”

“村里马上就要开始上夜校课,你去听听,看看能有些啥收获。”

“什么夜校课,有啥好听的,能有什么用?简直浪费时间,还不如在家带娃!”

“老师们是来讲脱贫的好政策,是教你们脱贫的正儿八经的技术。你还年轻,学到了技术,还怕以后富不起来吗?”

在村干部苦口婆心地劝说下,李群最终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去了夜校。“反正离家近,不如去凑个热闹。”

年10月25日,久场村青年志愿者脱贫攻坚夜校正式开办。这一村民眼中的“新鲜玩意”,瞄准了部分贫困群众存在的“等靠要”思想,以“志智双扶”为主线,着眼于产业带动、技能提升、政策宣讲、知识普及,力求通过精神补“钙”,激发当地群众的内生动力,鼓舞群众脱贫致富的士气和信心。

“现在,党和国家的扶贫政策确实好,我们再不能甘心过穷日子了,绝不能拖后腿!”“原来,地里不是只能种水稻、种苞谷,靠发展产业也能致富……”上了第一堂课,李群受益匪浅,一下子喜欢上了夜校。

往后,李群只要有空就来夜校,政策、技术样样都听,还认真做好笔记,想着总有一天会用得上。夜校的名气也逐渐大了起来,越来越多的群众开始主动当起学员……

扶贫先扶志。如何让群众摆脱思想上的贫困,是脱贫攻坚关键的一环,这也是夜校开设的目的所在。

“贫困群众在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过程中,大部分人都是有志气、有拼劲的,但也有一些人‘安贫乐道’,认为‘穷有穷快活,富有富烦恼’,有的人也缺乏信心,还有的人‘等着别人送小康’……这些成了少数贫困群众在脱贫致富路上必须克服的拦路石。”久场村党支部书记刘勇说。

针对群众发展信心不足、内生动力不强等问题,脱贫攻坚夜校狠抓群众文化素质提升和思想观念转变。考虑到部分贫困群众对扶贫政策一知半解的实际情况,夜校“流动”起来,进组入户向群众详细讲解“两不愁三保障”、易地扶贫搬迁、就业创业等相关政策,提升群众对政策的知晓率。

夜校还专门组织村干部和群众代表到县内外产业发展较好的村进行现场观摩学习,眼见为实,开拓了大家的眼界,激发了大家发展特色产业的动力。

李群的观念变了,眼光也长远起来。家里的地流转给了食用菌种植基地,自己当起了产业工人,致富的信心越来越足。“现在大伙干起事来,可是雄赳赳、气昂昂。”

夜校的一堂堂课,把脱贫攻坚的志气、信心转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引导他们树立自强不息、勤劳致富的精气神,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在奔小康的道路上阔步前行。

智力之变:

富了“脑袋”富“口袋”

“菌棒是用什么来做的?有木屑,也有石膏。发菌阶段要求场所保温、通风、干净,出菇阶段最好选择在室外建半地下式菇房……”台上,来自贵州蓝阿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技术总监常俊方,正详细讲解着食用菌的种植要点。

台下,34岁的郝青一边听,一边认真地做笔记。对于郝青来说,夜校的这节课可谓恰逢其时,她听得格外专注。“现在的工作正好需要用到这个技术,我必须把这些细节记好了,回头自己掌握熟练了还要教给别人。”

时至今日,郝青依旧有些不敢相信,自己会成为一个会靠技术吃饭的“上班族”。

“这个偏远的穷地方,能有什么发展?自己什么也不会,怎么可能富起来?”自从嫁到久场村,郝青就做好了“过一辈子苦日子”的心理准备。

过去,郝青一家靠着传统种植业为生,田少人多,靠着不到2亩的稻田只能填饱肚子,农闲时就在周边打点零工,多年过去了,生活一直都过得紧紧巴巴。郝青不是没有想过要做出一些改变,当看到电视上的产业脱贫故事时她也很动容,但是转念一想,自己没有一技之长,能做什么?

随着脱贫攻坚的深入推进,变化接踵而至。

去年10月,村里引进企业发展食用菌产业,种植基地就位于离郝青家不到米的地方。食用菌基地建成后,夜校很快组织了食用菌种植技术的系列培训,为村民实现就业铺路。听到消息后的郝青毫不犹豫,立即赶去报了名。

初学到种植技术的郝青,很快成为了该基地的首批工人。凭着在夜校学来的技术要领,以及工作中不断地学习,郝青靠着踏实肯干,渐渐成长为基地的技术骨干。

“前不久,公司提拔我当管理人员,还给我涨了工资。现在靠技术吃饭,过上了在家门口上班的好日子,再不不用守着田土过苦日子了,而且还可以照顾老人和孩子,生活是越来越有滋味。”郝青有些动容。

脑袋“富”了,口袋才能一直“富”下去。

针对部分群众缺乏脱贫致富的“门道”,不懂该做什么,不知该如何做的问题,久场村青年志愿者脱贫攻坚夜校结合当地产业需要,按需“下单”,有针对性、分层分类地开展致富知识和技能培训,让群众在产业发展实践中长见识、强本领,真正发挥应有的效应,增强群众增收致富的能力。

自开课以来,夜校将“扶志”“扶智”紧密结合起来,持续开展“农业实用技术进田间”活动,结合久场村发展的食用菌、哈密瓜、劳保手套、猕猴桃及冷链蔬菜等产业,有针对性地开展实用技能培训,全力提升贫困户自我脱贫、自我发展的意识和潜能。

如今,郝青家的月收入已达到元,不久前刚买了小汽车,全家人正在全力为修新房的目标而努力。比起以前的生活,现在多了些忙碌和辛苦,但郝青一点也不想偷懒。她说:“这样的日子才有奔头!”

产业之变:

“一堂课”带来“多业兴”

“我们的食用菌基地接下来还要继续扩大规模,大家要积极动起来,认真学习技术,全力支持我们的产业发展。”夜校课堂上,刘勇对村民说。

在他眼中,没有什么比把村里的产业做大做强更重要,因为这关系到全村人的增收致富。而这所夜校,就是全村产业发展的精神动力策源地。

脱贫攻坚夜校,搅活了一池春水。

从年的食用菌养殖“初体验”,到年的外出考察、引进人才、村企合作,久场村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将原有的两个食用菌出菇棚发展成为现在集菌棒生产车间、接种棚、养菌棚、出菇棚、冷库为一体的占地百亩的食用菌基地。

在夜校的智力支持下,食用菌种植基地发展快速,成效显著——

目前已建成平方米的种植大棚,年产30食用菌多万棒,预计大棚全部建好后年产万棒,已实现销售收入万元,销售市场覆盖广州、重庆等地;带动固定就业80人,带动临时就业数千人次,村民务工收入年平均余元;基地还利益联结全村5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年底每个人都可以得到分红。

如今,久场村产业遍地开花,引领群众脱贫致富、创业增收——葡萄种植面达亩、茶叶种植面积达多亩、猕猴桃种植面积达多亩……全村产业覆盖率达到%,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于年11月全部脱贫;年全村人均收入达到元,今年预计达到元。

如今,久场村旧貌换新颜,青瓦屋,白泥墙,桑麻映日,榆柳成行。一个个黑色的食用菌生产大棚错落排列,一幢幢新建的楼房,在远处青翠高山的衬托下,构成了一幅产业兴旺的新农村图景……久场村这个曾经的“特别困难村”,蝶变为远近闻名的“蘑菇村”。

久场之变,浓缩着高寨之变。

作为开阳县脱贫攻坚主战场的高寨乡,脱贫攻坚任务艰巨。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高寨乡按照“因地制宜、长短结合、多元培育”的发展模式,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通过促进特色产业规模化,勾勒出全乡“一村一品”轮廓。

盆景产业、高效精品农业稳步壮大,冷凉蔬菜产业陆续见效,猕猴桃、八月瓜、水晶葡萄长势良好;“五千”产业——0万棒食用菌、0亩辣椒、0亩黄花菜、0亩金丝黄菊、0亩艾草已成规模……以产业作支撑,年10月,全乡户贫困户全部脱贫出列,高寨乡从“高贫寨”迈向“致富寨”。

“我们将继续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围绕‘农旅文’一体的发展道路,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上思考谋划,持续增强产业‘造血’功能,进一步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品牌竞争力,促进传统农业转型升级,稳步迈向乡村振兴。”高寨乡党委书记黄健说。(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佘崇忠张可佘佐杰樊荣/文郑雄增/图)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wdh-820.com/bjcs/1722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